Dynamic changes in mitochondrial 3D structure during folliculogenesis and luteal formation in the goat large luteal cell lineage

說到實驗室的研究主題,就一定要提到這篇山羊的組織觀察,

這是我們實驗室2017年設立之初執行的第一個研究計畫,

我們與動科系的邱智賢老師合作,透過分析血清當中助孕素(Progesterone, P4)濃度的變化,

準確的掌握了山羊為期21-22天的動情周期,

然後與動物醫院的余品奐老師合作,在排卵前後的時間點進行腹腔鏡手術來收集卵巢樣本,

過程中真是經歷了千辛萬苦,排除萬難,把準確時間點的樣本製作成連續的超薄切片,

然後找到發育中各階段的大黃體細胞,

最後與當時中研院的傅琪鈺老師合作,透過電子斷層攝影把各時期粒線體的結構重建起來。

然後有了大(?)發現!

這是原文: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98-021-95161-w

這是小型濾泡的濾泡細胞粒線體3D結構,粒線體主要網絡呈現分支管狀,管徑較細,脊膜(cristae)不發達,四周有許多小粒線體。

這是成熟(排卵前)濾泡粒性細胞(granulosa cell)中的粒線體3D結構,粒線體直徑有點變寬,但仍維持分支的網狀構造

這是排卵後1-2天內卵巢上的血體,裡面正在分化的大黃體細胞(從粒性細胞分化而來)粒線體結構,粒線體的網絡從這個時期開始變成單顆球形到桿狀的構造。

這是排卵後的第四天,初期黃體裡面大黃體細胞的粒線體結構



不得不說,連續切片與結構重組固然是我們實驗室的專長,

但準確的周期判斷、精緻的腹腔鏡觀察與採樣真是幫了大忙,

山羊養在農場總是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、動物的操作、繁殖季節的限制,

對一個剛成立的實驗室來說是很難想像了...

好在在團隊的努力之下最後總算是沒有空手而回,

關於粒線體網絡的變化可能扮演什麼角色呢?

看來我們可以重這邊開始新的題目與探索了...








留言